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2001—2022年秦巴山区生态碳汇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收藏

2001—2022年秦巴山区生态碳汇时空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作     者:白天豪 贡恩军 周娜芳 赵婷 白红英 王俊 

作者机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碳中和学院陕西省碳中和技术重点实验室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 

出 版 物:《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秦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子项目(XCJ-2023-76) 

主  题: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碳汇 年际变化 归因分析 秦巴山区 

摘      要:秦巴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基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多源数据,通过替换模型指标对CASA模型进行了改进,模拟了秦巴山区2001—202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使用模拟的植被NPP减土壤呼吸(Rh)的方法进一步计算区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用于表征生态碳汇. 采用线性回归模型、MK趋势检验、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秦巴山区近22年NEP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各因子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秦巴山区近22年植被NEP(以C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68g·m-2·a-1,22年间区域植被NEP(以C计)总计增长了52.2Tg. ②从空间上来看,秦巴山区总体表现为碳汇区,只有0.3%的地区表现为碳源,主要呈点状分布在秦巴山区的东侧. ③秦巴山区碳汇变化是多重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60%贡献来自于气候因子. 气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共同弱驱动的区域占比高达29%,且呈散点状分布在秦巴山区中部和东部地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