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权宜之计”抑或“合理之举”:清末民国大学预科制度存废的论争 收藏

“权宜之计”抑或“合理之举”:清末民国大学预科制度存废的论争

“Pragmatic Measure”or“Reasonable Action”:Debate on Retaining or Abolishing the Preparatory Education System in Late Qing and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     者:胡金平 HU Jinping

作者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出 版 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24年第2期

页      面:55-6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40106[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学术史视野下的民国大学体制论争研究”(BOA190043)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大学预科 权宜之计 合理性 合法性 存废论争 

摘      要:大学预科制度系清末效仿日本为应对进入大学生源质与量均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由于大学预科多由各大学独自办理,其课程及教学能较好地对标大学相关专业本科的基础知识要求,故在民国之后更是获得了“合法性地位,相当时期内开办大学预科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为各大学所青睐,即使在《壬戌学制》颁行后没有了合法性,却依然“蓬勃发展。但大学预科属性不清,尤其是它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早在民国初年便成为引发北大预科风潮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大学本身布局不合理,势必造成大学预科设立区域的不公平,导致各地教育发展差异不断扩大,且影响中学教育的发展。但大学预科相对于普通高中的课程及教学而言,其对于大学本科教育基础知识的“精准对标,确实又更有助于大学教育的专业发展。何去何从,对于大学预科制度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论,即使是在1930年废止令发布,论争之声并没有完全消失。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