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梁启超、鲁迅与“体验”概念在现代中国的发生与传播 收藏

梁启超、鲁迅与“体验”概念在现代中国的发生与传播

Liang Qichao,Lu Xun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ncept of“Erlebnis”in Modern China

作     者:耿弘明 Geng Hongming

作者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出 版 物:《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年 卷 期:2024年第4期

页      面:162-17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西方理论思潮与中国文论话语”(22JJD750014)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体验 审美体验 概念史 具身认知 现代性 

摘      要:汉语“体验一词对译德文中的“Erlebnis(美学义),是文艺美学与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在诸多文学、哲学类教材与专著中屡见不鲜,其源头却含混不清。在中国古代传统中,“体验更多出现在宋明理学之中,是哲学属性极强的词汇。而到了近代中国,“经验概念的使用仍然广泛,但“体验概念开始出现并与“经验分道而行。文学批评层面,“体验借由鲁迅的译作《苦闷的象征》得以确立;哲学美学层面,借由梁启超、熊十力汇通宋明理学与欧陆哲学的著述,在思想界传播开来。自此之后,“体验逐渐成为文学与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体验生活“审美体验等概念都借之而生,以至1980年代之后的爆炸式使用。考察“体验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滥觞、传播与演变,可见其诞生与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思想有颇多互动和共鸣,时至今日,仍可与“具身认知等概念产生跨学科的对话。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