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 收藏

从清宫内务府汉文奏销档看织染局种种

Viewing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from the Han languagememorandum archives of the Qing palace’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作     者:崔岩 CUI Yan

作者机构:北京服装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北京100029 

出 版 物:《丝绸》 (Journal of Silk)

年 卷 期:2024年第61卷第5期

页      面:111-11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1[工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0105[历史学-唐宋元明清考古] 06[历史学] 08[工学] 082104[工学-服装设计与工程] 

基  金:故宫博物院开放课题项目(202111037)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项目(11000024T000003073871) 

主  题:清代宫廷 内务府 汉文奏销档 织染局 耕织图 工匠 染料 生产品类 

摘      要:文章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汉文奏销档中关于织染局的七份档案,通过梳理乾隆和嘉庆年间内织染局设置及所辖人、财、物变更等重要事项,分析了清朝中期织染局的沿革历史、人员构成和分工、所用物料、织造品类和使用去向等种种问题,阐明了织染局作为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之一的特殊性质和使命,以及与江南三织造的联系和区别。织染局作为清代唯一一处位于京内的官营织造机构,其用丝主要来自江南三织造的供应,在匠役的来源上也与江南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地理条件及生产规模所限,织染局所产丝织原料质量、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别均不能与三织造相比。但是作为随传随办的织造机构,织染局能够灵活应变,满足上用和内用的临时需求,因此在清代官营织造机构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织染局迁入万寿山演化为耕织图后,不仅通过精简人员和技艺优化来扩大生产品类和提高产品质量,更与皇帝倡导农桑的政策紧密结合,逐渐形成兼具实际生产意义和政策示范性的场所,同时也满足了皇帝对江南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承载官营生产织造和皇帝人文思想的理想机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