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亚洲文化冷战地形图(一)——从范基平看上海画报文化在香港的移转
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版 物:《文艺争鸣》
年 卷 期:2024年第4期
页 面:7-1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301[文学-新闻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20世纪50年代香港聚集了大量来自上海的文人、报人与出版人,他们被冠以“上海佬“上海帮“海派等名,如冯凤三、陈蝶衣、何行、潘柳黛、易文、罗斌、宋淇、汤新楣、张爱玲等。这一群体对于战后香港报刊传媒与文化场域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就画报印刷文化而言,1925年前后,“读书界开始对于文字刊物感到沉闷枯燥,于是出版界中如花如锦地掀起了图画刊物的狂潮。(1)至1937年抗战前,上海出现了大量照片、文字、绘画结合的通俗画报,如《摄影画报》《玲珑》《良友》等。它们成为输入摄影、电影、无线电、书画的知识与技术,推动摄影的审美化、漫画的大众化、电影的工业化的重要媒介。抗战前的上海,报刊印刷业的客观条件(包括机器、纸张、人力及材料供给等),远较50年代初的香港为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