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角下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街道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重庆为例
Research on Street Vit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tro-Center Stations under Humanistic Perspective:Chengdu,Chongqing as an Example作者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中国香港
出 版 物:《现代城市研究》 (Modern Urban Research)
年 卷 期:2024年第39卷第3期
页 面:86-95页
学科分类:08[工学] 0823[工学-交通运输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交通综合体与城市关联效应及效能优化方法研究”(项目编号:U20A203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绩效评价及优化方法”(项目编号:51778530)
主 题:轨道中心型站点 建成环境 街道活力 成都 重庆 TOD
摘 要: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吸引各类要素的快速交互,并通过触媒与溢出效应,推动人口和产业的高密度集聚,进而形成城市高能活力热点与核心发展节点。研究以成都和重庆8个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为例,基于街道尺度的人本视角,结合百度热力图、百度街景、POI等多源时空大数据,并建立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街道与建成环境与活力的关联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展开定量研究。研究发现:中心型轨道站域活力热点分布具有单边型、多中心型、均衡型以及外围型4种模式。功能密度、功能多样性、步行可达性、开发强度等建成环境指标与站域活力正相关,但绿视率却与站域活力负相关。重庆的站域功能多样性对活力影响的回归系数高于成都,垂直、紧凑、复合的功能混合布局模式更适宜TOD中心型站点开发。最后,根据机制模型与现状,从功能、结构、形态3个维度提出中心型站点建成环境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