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地构天:敦煌莫高窟窟前建筑景观
From Earth to Heaven:An Architectural Spectacle of the Dunhuang Mogao Caves作者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出 版 物:《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Journal)
年 卷 期:2024年第1期
页 面:87-95页
学科分类:13[艺术学] 1301[艺术学-艺术学理论]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营造法式》的唐宋时期木构建筑、图像及仿木构建筑中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案例研究”,项目编号:516783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宋建筑史料编年研究”的子课题“两宋图像史料所见建筑史料编年研究”,项目编号:19ZDA199
主 题:敦煌莫高窟 窟前建筑遗址 复原设计 建筑景观 社会景观
摘 要:窟前建筑指紧贴崖壁修建于石窟寺前的窟檐、栈道、窟前殿堂与大像楼阁,曾构成莫高窟“波映重阁的壮观景象,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却因木结构保存较难,而今鲜有遗存。本文梳理自西魏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建筑的发展沿革,并探讨其在石窟寺空间序列与整体景观中的作用、多种类型窟前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营造宗教意象方面的作用。北朝至隋代的莫高窟沿水平发展,石窟群通过木构窟檐与廊道衔接,整体建筑外观有助于塑造山水间的寺院意象。而唐代以降,窟前建筑通过凸显高度、增加层次、引入巨大尺度,逐渐勾勒出兼具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建筑景观,反映了造窟者对天上宫阙的丰富想象。结合木构窟檐构件的新考古发现,对归义军至西夏时期的大像阁进行复原设计。大像阁作为关键要素,不仅在崖面外观中创造了视觉秩序,还在视觉上影射了佛教重层天宫之景象。通过营造、改建、维护和使用,窟前建筑成为莫高窟建筑与社会景观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