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非遗旅游的虚拟性体验模式与数字化保护路径 收藏

非遗旅游的虚拟性体验模式与数字化保护路径

作     者:王蔷馨 李静 

作者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三江学院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12 

出 版 物:《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年 卷 期:2023年第12期

页      面:35-40页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203[管理学-旅游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5[文学] 08[工学] 081203[工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0812[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基  金:2023年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数智驱动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建构研究”(项目编号:B/2023/01/185) 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孪生高校智慧学习空间研究”(项目编号:D/2021/01/122) 202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江苏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TQB005) 

主  题:非遗保护 非遗旅游 文旅融合 沉浸式文旅 虚拟现实 

摘      要: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新形态,而非遗作为承载民间或者历史重要的载体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基因,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文化旅游最重要的部分。文章分析指出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是非遗保护观念和认知的动态结果,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有集中融合与非集中融合两种。但由于其非物质性,非遗进入旅游时的对象化问题始终存在瓶颈。传统的非遗数字化手段解决这些瓶颈时偏重信息化维度,公众的参与体验效果一般。当前虚拟现实等元宇宙技术为非遗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非遗旅游与元宇宙技术结合的应用场景,分析了虚拟仿真(VR/AR/MR)技术、投影与成像技术、沉浸式剧场和虚拟数字人四种数字化保护路径。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虚拟现实三维空间里,非遗的对象化在虚拟技术的支撑下得以逼真呈现,旅游的应用场景又能让游客能够介入非遗,“活化利用非遗成为可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在非遗旅游的虚拟空间得到重构与重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