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业经济研究——以河南省漯河土城王遗... 收藏

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业经济研究——以河南省漯河土城王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为例

A RESEARCH ABOUT SUBSISTENCE BASED ON THE ANIMAL REMAINS IN LATE NEOLITHIC SHA YING RIVER PLAIN:A CASE FROM THE TUCHENGWANG SITE,HENAN PROVINCE

作     者:裴晓晨 李欣蔓 张颖 林怡嫺 梁法伟 李唯 张海 PEI Xiaochen;LI Xinman;ZHANG Ying;LIN YiHsien;LIANG Fawei;LI Wei;ZHANG Hai

作者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1000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7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200433 

出 版 物:《第四纪研究》 (Quaternary Sciences)

年 卷 期:2024年第44卷第2期

页      面:480-49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102[历史学-史前考古] 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T21929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71251)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管理体系的形成”共同资助 

主  题:动物遗存 生业经济 沙颍河平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因地制宜 

摘      要:沙颍河平原地处中原地区东南外围,是连接中原与淮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土城王遗址(33°40′08.86″N, 114°04′50.19″E)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的动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饲养家猪(猪的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26.37%和32.1%,肉食贡献占比57.1%)和狩猎鹿科动物(大、中、小型鹿的总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62.66%和40.8%,肉食贡献占比31.8%)是土城王遗址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鹿科动物同时也是制作工具的主要原料。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相比,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生业经济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混合性特征。一方面,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模式接近环境背景更为相似的淮河中游地区,而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渔猎活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家猪以散养为主,饲养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与其所处冲积平原水系发达、湿地密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地先民因地制宜的能动选择;另一方面,农业模式是旱地作物占主导的稻旱混作,整体上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一致,可能是受到仰韶文化圈的影响。该研究弥补了沙颍河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研究的材料不足,突出了当地生业经济的特殊性和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多样性,为深化理解人类社会生业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例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