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社会场域视角下“三好儿童”的内涵诠释与教育重塑 收藏

社会场域视角下“三好儿童”的内涵诠释与教育重塑

The Connotation Explan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haping of“Three Qualities of Childr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Field

作     者:刘晓红 訾扬州 Liu Xiaohong;Zi Yangzhou

作者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河南新乡453007 

出 版 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24年第51卷第2期

页      面:151-15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505[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03[法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  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8-JCZD-025)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021-JKZB-06)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2022YZX002) 

主  题:三好儿童 社会场域 教育塑造 

摘      要:“三好儿童指具有“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的青少年儿童,是继“三好学生之后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话语表述方式的差异,既反映出“三好儿童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也蕴含着时代的变迁。首先,“三好儿童的提出是社会资本的象征,包含社会声望、社会符号和社会文化,即权威人士和学者的话语、政策文件以及传统教育思想。其次,“三好儿童的内涵可以从社会场域视角进行阐释。在政治与文化场域中,品行代表着社会文明。在养成教育场域中,思想推动品行形成习惯。再次,“三好儿童的养成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从三个向度拓展“三好儿童的养成路径:弱化资本差距,实现教育的伦理价值;悉力形塑惯习,革新弱势阶层的认知;提振场域润染,匡助教育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再造“三好儿童的目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