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安徽齐云山在地化营建 收藏

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安徽齐云山在地化营建

Loc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ount Qiyun in Anhui Province under the Mature Landscape Paradigm of Taoist Famous Mountains

作     者:吴会 金荷仙 WU Hui;JIN Hexian

作者机构:浙江农林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杭州311300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杭州311300 

出 版 物:《中国园林》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年 卷 期:2024年第40卷第2期

页      面:37-42页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4[工学-风景园林学(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主  题:风景园林 道教名山 风景范式 安徽齐云山 规划布局 景观空间 

摘      要:作为在道教名山风景范式成熟下发展鼎盛的道教名山,如何融合区域及山岳特色达到范式的在地化转换?为探究这一问题,选取鼎盛于明中期且具有独特区域文化特征、山岳自然特征的安徽齐云山为研究对象,利用古今图文资料进行特定背景下的名山在地化风景营建分析。结果表明:(1)齐云山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名山成熟风景范式下的“天路历程时代特征,但也存在“九里十三亭这类特殊地段,同时还因山岳较武当山、泰山等海拔较低而更倾向于通过横向逶迤布置不同空间序列及山体断裂抬升等来达到“天路意境;(2)在地域习俗及山岳特色地质地貌的影响下,齐云山将范式内的具体景观空间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在地化,世俗空间以依山势连续有规律构建的名山建设孤例“九里十三亭和居高临崖、民商融合的中国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为主,承担世俗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山岳的神圣性;神圣空间除道教名山一般具有的从“无到“有营建的宫观祠庵外,主要包括自然地景神圣化后形成的3类廊道式丹霞洞穴圣所和各类峰石神物,着重利用从“自然场所到“自然圣所的空间转换来实现宗教功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