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日学生关于社... 收藏

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日学生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讨论

The Origin of the Debate on Social Nature:A Discuss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among Chinese Students Studied in Japan in the Early 1920s

作     者:刘奎 Liu Kui

作者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所福建厦门361005 

出 版 物:《文史哲》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年 卷 期:2024年第2期

页      面:24-38,165,16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504[法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法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201[法学-政治学理论]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文人的家国情感结构研究”(20FZWB0053)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留日学生 《孤军》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后五四” 社会性质 

摘      要:留日学生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前期,以日本“大高系统为主的留日学生,从学术性团体“中华学艺社中分化出来,另办政论性刊物《孤军》等,就中国的经济性质与社会性质,以及中国该走何种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都认为中国将走向社会主义,对如何迈入却持不同观点,尤其是在应否效法苏俄走激进革命之路的问题上态度迥异。论争渐次分为两种立场:一者认为中国经济尚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并不具备社会革命的条件,主张先发展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必要的手段;另一方则认为,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主张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参与论争的文化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革命路线。孤军社的分化,是“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化重组的缩影,论争也为随后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准备。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讨论,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问题,已有较多论述,并与第三国际和苏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相关论述遥相呼应,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