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地区疑似侵入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地区疑似侵入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Discovery of suspected intrusive rock bodies in Gufengzhuang area,Ordos Basin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作     者:杨丽华 刘池洋 黄雷 周义军 刘永涛 秦阳 YANG LiHua;LIU ChiYang;HUANG Lei;ZHOU Yijun;LIU Yongtao;QIN Yang

作者机构: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陕西西安710021 

出 版 物:《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Oil & Gas Ge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45卷第1期

页      面:142-15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315,42230815)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部专项(201210142) 

主  题:构造-热事件 侵入岩体 古峰庄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岩浆岩体的发现对于构造-热事件重建、古地温场恢复及油气地质作用解析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首次在盆地内部古峰庄地区发现疑似浅层侵入岩体,刻画了其空间展布并探讨了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显示,古峰庄地区存在6个疑似侵入岩体,在平面上多呈环状或云朵状,剖面上愈临近岩体核部,地层杂乱反射和丘状构造特征愈明显。据岩体分布形式和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其分为“岩浆深分散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和“岩浆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前者由深及浅均有杂乱反射现象,与围岩反射特征明显有别,产状近直立,伴生断裂发育。后者仅在1 000 ms等时切片以上的浅部层系呈杂乱丘状反射,其下地层呈正常的层状反射、几乎不见地层扰动现象。分析认为先存断裂的存在及其数量、规模、垂向叠置程度、核部与端部断距以及地层压力,是造成岩浆差异式上涌的主因。结合盆内其他岩浆岩体发育特征和形成时代,认为古峰庄疑似侵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与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规模成烃期和成藏期一致,此阶段的热液活动对该区油气生成、保存和成藏具有重大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