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经取腱切口与经前内侧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rth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by femoral tunnel positioning through the tendon incision technique and anteromedial technique出 版 物:《中华骨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年 卷 期:2024年第44卷第3期
页 面:131-13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摘 要:目的比较采用关节镜下经取腱切口(tendon incision, TI)与经前内侧(anteromedial, 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患者176例, 根据定位股骨隧道的方法分为TI组(经TI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和AM组(经AM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TI组87例, 男63例、女24例, 年龄(32.8±9.4)岁(范围19~51岁),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4.8±6.3)kg/m2(范围18.1~31.7 kg/m2), 其中肥胖(BMI28 kg/m2)患者9例;AM组89例, 男59例、女30例, 年龄(36.7±13.0)岁(范围17~56岁), BMI为(25.7±5.8)kg/m2(范围18.9~31.6 kg/m2), 其中肥胖患者11例。评估两组患者术中钻头与股骨内髁软骨面接触、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情况及股骨隧道矢状面、冠状面角度和总长度, 比较两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n试验和轴移试验的阳性率, 以及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同时比较两组肥胖患者取腱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运动时间。结果 TI组术中见导针可以到达股骨外髁内侧壁自下方软骨缘至髁间窝顶的所有区域, 钻头与股骨内髁关节软骨没有接触, 内侧半月板前角均无损伤;而AM组为获得最佳股骨隧道位置时造成3例股骨内髁关节软骨损伤以及1例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TI组股骨隧道的矢状面角度(50.2°±3.2°)及冠状面角度(46.1°±5.8°)大于AM组(45.6°±5.4°和38.3°±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8.3±2.1)个月(范围3~12个月), 两组术后3、6、9、12个月的前抽屉试验、Lachmann试验、轴移试验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AM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6%(13/89)高于TI组的6.9%(6/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TI组较AM组的取腱时间[(15.0±0.2)min和(26.0±0.2)min)]及手术时间[(2.0±0.3)h和(3.0±0.4)h)]明显缩短(P0.05)。结论经TI技术定位股骨隧道重建ACL在手术短期效果方面与AM技术无异, 但股骨隧道定位更安全, 有利于避免医源性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及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扩大的取腱切口有利于肌腱的切取操作, 特别对肥胖患者可减少取腱及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