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浙北平原地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排放效应分析 收藏

浙北平原地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排放效应分析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on non-grain pro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Northern Plains of Zhejiang Province,China

作     者:苏越 朱峻珲 朱从谋 苑韶峰 李思楠 孙涵韵 SU Yue;ZHU Junhui;ZHU Congmou;YUAN Shaofeng;LI Sinan;SUN Hanyun

作者机构: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肥230036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310018 

出 版 物:《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23年第39卷第24期

页      面:278-28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06[工学-城乡规划管理]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1281)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08085QD102) 

主  题:非粮化 耕地保护 时空演变 碳排放 平原地区 

摘      要:掌握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低碳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东部浙江省平原县桐乡市为例,运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探讨耕地非粮化类型和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估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的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1)桐乡市2005—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1.56%提升至7.50%,非粮化面积净增加2464.74 hm^(2),在空间上呈现团状集聚型格局,高值集聚区分布在西南远郊水网密布地区。2)耕地非粮化的坑塘养殖类型面积占比最大,其次为苗木种植和蔬菜大棚,2005—2020年耕地非粮化主导类型由苗木种植为主转变为多类型交错分布模式。3)2005—2020年桐乡市耕地非粮化导致的碳排放量由22232.56 t增长至98945.40 t,其中坑塘养殖对碳排放量的贡献最大,2020年达到83.7%;在空间上呈现西南远郊高值集聚、中部近郊低值环状分布的态势。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结合不同非粮化类型的碳排放效应,分区域、分类别地实施耕地非粮化管控,实现耕地保护和低碳利用协同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