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儿童丛状血管瘤15例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分析 收藏

儿童丛状血管瘤15例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分析

作     者:周念 夭志刚 浦芸静 张莉 李艳 舒虹 

作者机构:昆明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 昆明市儿童医院皮肤科 

出 版 物:《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年 卷 期:2024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丛状血管瘤 回顾性分析 

摘      要: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丛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皮肤科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例丛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15例丛状血管瘤患儿中,男11例(73.33%),女4例(26.67%),患儿发病年龄为0~5岁8月。12例在1岁内患病,3例1岁以后患病。皮损位于头颈部6例、躯干、四肢9例。皮损首发时常以界限不清的暗红或紫红的浸润性斑片、斑块、结节为主,质地韧或硬,面积逐渐扩大,2例伴有局部多毛,5例皮损触痛,2例合并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phenomenon,KMP),1例伴有受累肢体活动障碍。皮肤镜下2例可见毳毛及黄白色角栓样结构,10例可见不典型浅棕色网状色素结构,15例背景均为淡红色背景,部分可见少许线状、分支状及点状血管影。超声检查12例可见丰富的条棒状血流,2例未见血流信号,1例可见星点状血流。10例患儿行MRI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组织病理特点均为真皮内分布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组成的多个结节或小叶,呈同心漩涡状或“炮弹样生长,细胞无异型性。结论 丛状血管瘤临床较为罕见,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超声、皮肤镜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MRI可评估受累范围,因部分患者可伴有KMP,因此需严密随访。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