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成人腓骨切除术后下肢功能评价与步态特征研究 收藏

成人腓骨切除术后下肢功能评价与步态特征研究

Evaluation of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gait characteristics after fibulectomy in adults

作     者:林金銮 陈尧清 谢昀 朱夏 林建华 郑力峰 LIN Jinluan;CHEN Yaoqing;XIE Yun;ZHU Xia;LIN Jianhua;ZHENG Lifeng

作者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福州350005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骨科福州350212 福建省骨科研究所福州350005 

出 版 物:《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年 卷 期:2024年第38卷第2期

页      面:162-16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基  金:福建省引导性科技计划项目(2023Y0016) 福建省卫生健康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资助计划(2023TG013) 

主  题:腓骨切除 步态分析 成人 

摘      要:目的通过步态检测探讨腓骨切除术对成年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腓骨切除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25岁。术中腓骨切除长度为10~19 cm,平均15 cm。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手术切口疼痛程度,影像学复查残余腓骨骨质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步态测试系统,采集慢、中、快速条件下健、患侧步态数据,包括步态参数(足转角、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态线长度、单支撑线、最大力值1、最大力值2)以及三足区参数(前、中、后足的最大压力、时间最大力值、接触时间)。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3例发生踇背伸肌力下降,5例发生术区及其远端部位感觉缺陷。术后6个月手术切口VAS评分为0~6分,平均4分;末次随访时为0~5分,平均2分。随访期间影像学复查示,5例出现腓骨远端残余骨质疏松改变,且残余节段越短,表现越显著;3例出现新生骨。步态测试示,3种步速下步态参数及三足区参数检测结果一致。术前健、患侧各项步态参数以及三足区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健侧相比,患侧足转角、单支撑线、最大力值1、最大力值2以及前、后足最大压力均减小,步长与中、后足时间最大力值以及前、中足接触时间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侧术前相比,术后健、患侧足转角、步态线长度减小,前、中、后足最大压力以及中足时间最大力值均增大;健侧步长减小、患侧增大;健侧最大力值1及最大力值2增大、患侧减小;患侧单支撑线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患者腓骨部分切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临床症状,步态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代偿性步态且步态稳定性下降,跌倒风险提高,因此建议术后慢速步行。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