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以电影《少年的... 收藏

视觉化时代“网红打卡”的消费实践与空间生产——以电影《少年的你》及其取景地重庆为例

Consumption Practices and Production of Space at Internet-famous Locations in the Era of Visu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Better Days and Its Film Location Chongqing

作     者:邝子然 林耿 KUANG Ziran;LIN Geng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珠海519000 

出 版 物:《旅游学刊》 (Tourism Tribune)

年 卷 期:2024年第39卷第2期

页      面:74-8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203[管理学-旅游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费地理视角下乡村性的文化建构研究”(42071178)和“认同的重构:现代性下的城市性与乡村性研究”(41671139)共同资助 

主  题:空间生产 视觉文本 信息化 电影 重庆 

摘      要:视觉文本包含丰富的符号和意义,在旅游地空间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网络媒体的崛起,作为电影取景青睐的重庆成为新兴网红城市,电影取景地在消费者的消费实践和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下形成网红打卡地。文章以电影《少年的你》及网红打卡取景地海棠溪筒子楼为对象,援引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电影、影评、照片、旅游评论、访谈等资料的文本分析,解释地理景观被电影文本呈现和意义建构过程,消费者的响应及打卡实践方式和建构作用,以及居民的生活展演。该研究认为,在观影时影像、地方与观众生产出一个包含叙事、情感和想象的电影空间,在网红打卡中游客通过模仿式、记录式、创作式的摄影实践实现对地理景观意义的再生产和自我身份的建构。在取景地重构为旅游地的过程中,想象与现实混杂所生产的空间意义,经由影像和游客的建构及与居民展演的协商,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技术正以不同以往社会的力量,通过对个人世界的信息化将自身作为主体投射到空间的社会性生产当中。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