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中国气派:20世纪“民族形式”话语的源起与旨归
Renaissance and the Chinese Style:Origin and Destiny of the National Form of Discourse in the 20th Century作者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暨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出 版 物:《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24年第40卷第1期
页 面:83-93,16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现代‘中国文艺复兴’话语考论”(21BZW060)
摘 要:近代以来,中国知识人一直有在救亡、启蒙与复兴的三重视野下言说中国问题的愿望。与胡适等人“中国文艺复兴话语相对应,20世纪30年代后左翼文艺界以“新启蒙运动“第三次文学革命“无产阶级文艺复兴“民族形式等多重话语,重估五四文学革命以及文艺大众化运动,构筑了现代中国民族文艺复兴的复线结构。作为“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之一,“民族形式讨论提供了政治话语、大众话语与知识者话语共同发声、彼此交锋的空间。借助语言运动与民族形式创造的相互促进,“民族形式讨论把大众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化解放运动结合起来,在反思欧化文艺的基础上,吸纳多重传统形式源泉,促进了中国文化“转换性创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开辟了文艺革命化与中国化有机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