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收藏

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Every Stick Has Two Ends: Text Structure and Generation of Classical Meaning in Zhu X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作     者:白如 BAI Ru

作者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版 物:《东南学术》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年 卷 期:2024年第1期

页      面:217-22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历代训释资源库的中国特色阐释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ZD25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传统训诂学在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的发展与转化”(项目编号:2021NTSS19)。 

主  题:无独必有对 文本结构 经义生成 章句 朱熹 

摘      要:文本结构的理据重构是经学典籍义理生成的重要方式,典籍的结构化程度与义理思想的致密程度具有正相关的联系。朱熹的《大学》《中庸》(简称《学》《庸》)阐释充分发挥章句体“离章辨句的功能,通过文本结构的多维调试,完成理学化重塑。朱熹的哲学思想与注经实践内外贯通,“无独必有对既是其理学思想层面的认识论,也是指导其经典阐释的方法论。尤其在《学》《庸》阐释中呈现出鲜明的对称化追求:对于经文中的对称表达,多通过“添加一致性概念“嵌入成对式概念的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分析;对于单句、句群、章节之中的非对称结构,则通过“二元切分“并蒂架构“对称排布等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组构。在“无独必有对理念的作用下,《学》《庸》阐释建构起围绕关键理学概念展开的义理体系,文本结构的系统性和精密化程度大大提升。其中就单句、句群文本脉络展开的结构化阐说,使得章句体具有了文章学的特征,义理阐释也更为邃密通贯。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