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福建海坛岛海岸沙地风蚀坑形态动力学与形态演化特征 收藏

福建海坛岛海岸沙地风蚀坑形态动力学与形态演化特征

Morphodynamics and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lowouts dunefields:A case study in Haitan Island,Fujian

作     者:张绍云 董玉祥 哈斯额尔敦 黄德全 ZHANG Shaoyun;DONG Yuxiang;HASI Eedun;HUANG Dequan

作者机构: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昆明650224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广州51052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北京100875 

出 版 物:《地理研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年 卷 期:2024年第43卷第1期

页      面:255-27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7[理学-海洋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871006)。 

主  题:风蚀坑 形态变化 地表气流 形态动力反馈 演化 

摘      要:风蚀坑作为一种沙地负地貌形态一直是风沙地貌学关注的焦点,对风蚀坑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理解其形成演化及其动力机制。选择海岸风蚀坑发育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海坛岛沿岸沙丘区,以碟形、半碗形、槽形风蚀坑为研究对象,利用RTK GPS技术及二维超声风速仪对风蚀坑形态重复测量与气流观测,采用“空代时方法探讨了风蚀坑演化模式及其形态与气流反馈机制。结果表明:①碟形风蚀坑形态沿盛行风向向侵蚀盆后部扩大加深并形成陡坎,入口则沿盛行风向呈后退趋势;半碗形风蚀坑形态沿盛行风向扩展并突入侵蚀壁形成破口,不断扩大加深;槽形风蚀坑侵蚀盆沿盛行风向向积沙区扩展且东侧壁形成分叉并逐渐向后部延伸。②来流风向与风蚀坑形态影响坑体内气流场分布,而坑体内部不同部位流速差异则促使不同部位发生侵蚀或堆积。③风蚀坑演化模式为沙斑或缺口的产生→碟形风蚀坑→半碗形风蚀坑→槽形风蚀坑扩大并消亡四个阶段,地表植被在整个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受形态与深度限制促使半碗形风蚀坑向槽形风蚀坑转变,槽形风蚀坑则不断扩大形成分叉逐渐走向消亡。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