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有机磷酸酯在黄河入海口的分布与生物蓄积特征
Distribution and bio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ophosphate ester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作者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出 版 物:《中国环境科学》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4年第44卷第1期
页 面:449-46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832[工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17[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09[农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03[理学-化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2001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727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422003256)
主 题:有机磷酸酯(OPEs) 黄河入海口 生物蓄积性 生物放大性 生态风险
摘 要:以黄河入海口为研究区域,分别在地表水、沉积物、浮游生物以及12种水生生物中检测OPEs含量,结果发现共检出17种OPEs,其中氯代类检出丰度和检出频率最高,是主要的污染物成分,其次是烷基类和芳香类OPEs.同源性分析发现,在地表水与沉积物中氯代类的OPEs污染来源更为广泛.12种水生生物中较高营养级的野生鱼类(如鲢鱼、鲫鱼、梭鱼等)中∑OPEs含量高于低营养级的底栖生物(如日本沼虾等),表明OPEs在水生生物食物链上具有累积性特征,以及物种差异性特征.相比于鳃吸收,肠道摄食是野生鱼类OPEs污染的主要暴露途径.结果显示部分OPEs在黄河入海口的水生食物网中存在一定的生物蓄积和生物放大潜力.风险分析结果表明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需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