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黄河下游冲积粉土地震液化机理及其判别 收藏

黄河下游冲积粉土地震液化机理及其判别

Mechanism and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liquefaction of alluvial silt in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作     者:连峰 龚晓南 付飞营 罗勇 李阳 LIAN Feng;GONG Xiao-nan;FU Fei-ying;LUO Yong;LI Yang

作者机构: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4 

出 版 物:《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年 卷 期:2007年第41卷第9期

页      面:1492-149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401[工学-岩土工程] 08[工学] 0814[工学-土木工程] 

基  金: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991195503) 

主  题:冲积粉土 地震液化 黏性粉粒 塑性指数 液化判别 

摘      要:在粉土或砂土分布广泛的地区,地震液化是导致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受损的直接原因之一.基于大量的现场调查,分析了黄河下游冲积粉土的成因及土体组成,在该区域粉土组成中粒径为0.005~0.020mm的粉粒已经具备黏性,明显影响到粉土的工程性质.在动三轴试验基础上阐述了该区域粉土的动力特性和液化机理.最后结合该区域粉土土质特点和工程实例比较了现有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指出该区域粉土液化判别应考虑黏性粉粒的影响,并依此利用塑性指数对液化判据进行了改进.对于该区域粉土,可将现行抗震规范中“黏粒含量10、13、16对应地震烈度7度、8度、9度判别为不液化的规定,改为“塑性指数7.0、8.5、10.0对应地震烈度7度、8度、9度判别为不液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