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Clinical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hemic Vertigo

作     者:武旭娇 何凯峰 孟姿 白雪 陈凡 王丽芬 杨艳 WU Xujiao;HE Kaifeng;MENG Zi;BAI Xue;CHEN Fan;WANG Lifen;YANG Yan

作者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 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00 宜君县中医医院陕西宜君727299 

出 版 物:《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 卷 期:2024年第26卷第1期

页      面:193-198页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12[医学-针灸推拿学] 10[医学] 

基  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21JM-578) 

主  题:针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机制 研究进展 

摘      要:总结近几年文献发现,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较多,且疗效显著,针刺疗法主要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耳针、电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通络止眩针刺法、“阴中隐阳针刺法、枕部排刺法、搓针法等,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促使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液黏稠度,调控微循环;调节血浆内皮素的释放,缓解脑血管痉挛等多种机制相关,现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以后的临床与科研提供更为严谨的理论依据。部分机制仍在研究中,今后应进一步挖掘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作用机制,使针刺治疗该病的理论依据更加完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