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空隙压密特征的岩石弹塑性损伤增量本构模型
Elastoplastic damage incremental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id compaction作者机构: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出 版 物:《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年 卷 期:2023年第42卷第12期
页 面:3043-305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0104[工学-工程力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0801[工学-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1965108 U22A20597)
主 题:岩石力学 压密变形 增量本构模型 Drucker-Prager准则 主应力回映算法 干湿循环 冻融循环
摘 要:岩石的变形破坏全过程包括压密–弹性–塑性–损伤多个阶段,现有的基于经典弹塑性理论与损伤力学同时考虑岩石压密变形机制的本构模型研究较少。将岩石抽象为岩石骨架与岩石空隙2部分,依据空隙变形机制计算非线性压密变形,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分析塑性变形特性,采用体积变形描述损伤演化规律,在经典弹塑性损伤理论框架下建立岩石压密–弹塑性损伤增量型本构模型及其积分算法。将岩石总变形视为压密、弹性与塑性3个部分,考虑空隙部分无法承受剪力且各方向变形无相互影响的特征,通过应力、应变张量谱分解在主应力方向上计算总应变。数值积分方法为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的主应力方向回映算法,采用压密弹性预测方法计算预测应力,以分析迭代步中压密应变增量对总应变增量的影响。压密–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与算法充分考虑空隙非线性变形机制与压密变形特性,共涉及压密、弹性、塑性、损伤4类10个参数,适用于长期服役过程中外部环境作用下空隙占比逐渐增加,骨架强度逐渐减小的工程岩体。应用模型研究干湿、冻融循环2种典型外部环境对岩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外部作用后工程岩体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