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博乐盆地石炭系地层“涌水携气”现象与页岩气成藏模式探讨 收藏

博乐盆地石炭系地层“涌水携气”现象与页岩气成藏模式探讨

Discussion on"Water Gushing and Gas Carrying"Phenomenon and Formation Model of Shale Gas in Carboniferous Formation in Bole Basin

作     者:来鹏 杨曙光 张娜 王刚 杜世涛 LAI Peng;YANG Shuguang;ZHANG Na;WANG Gang;DU Shitao

作者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煤层气研究开发中心乌鲁木齐8300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乌鲁木齐830046 

出 版 物:《煤炭技术》 (Coal Techn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43卷第1期

页      面:107-113页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新疆地勘基金项目资助(N16-2-LQ31) 

主  题:博乐盆地 涌水携气 页岩气 成藏模式 

摘      要:为了搞清博乐盆地石炭系地层“涌水携气现象与页岩气成藏模式,根据录井数据分析和现场岩芯观察,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烃源岩地化特征、含气性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对该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博乐盆地页岩气气藏聚集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在博乐盆地页岩气具有裂缝型和原地型2种成藏模式,其中裂缝型成藏的页岩气主要来源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烃源岩生烃,通过开启性断层和裂隙的沟通运移而来,而自身TOC含量一般较低,气藏中以游离气为主,“涌水携气现象是裂缝型气藏的具体表现。原地型成藏是在盆地中心附近由于烃源岩本身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生成的页岩气未发生明显运移在原地自生自储,TOC含量控制气藏分布与规模。综合分析2种模式来看,裂缝型气藏模式具有成本低、勘探难度较小,易于实施等优势,是博乐盆地页岩气下一步勘探寻找的方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