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组织的调适: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四川党组织的社会构成与党员发展研... 收藏

组织的调适: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四川党组织的社会构成与党员发展研究(1927—1935)

Organizational Adjustment:A Study on the Social Composition and Party Member Development of the CPC's Organization in Sichuan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1927-1935)

作     者:常芳彬 闫磊 Chang Fangbin;Yan Lei

作者机构: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出 版 物:《苏区研究》 (Soviet Area Studies)

年 卷 期:2023年第6期

页      面:98-110页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共民众争夺战研究(1924—1937)”(19BZS057) 云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民族主义与民众运动的激荡—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人运动”(KC-22223253) 

主  题:共产国际 四川省委 党组织 社会构成 

摘      要: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形成了以实现领导机关工人化,重点发展工人阶级党员,并联系农民同盟军为主要内容的组织路线。在四川省的落实中,六届四中全会之前,支部以上各级组织以知识分子干部为主,基层支部则以农民干部为主。在党员发展上,农民党员和士兵党员的数量发展迅速,相比之下,工人党员的发展十分缓慢。党的第二次“左倾错误致使四川党的系统和党员受到重大损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央指示四川党组织贯彻“布尔什维克化的组织方针。通过中央巡视员的督促和省委委派等方式,四川各级党组织中工农成分有了显著的增加。但党员恢复收效甚微,相比第二次“左倾路线后的统计,甚至有所下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