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二次无机气溶胶研究南京冬春季霾污染过程的形成特征和来源解... 收藏

基于二次无机气溶胶研究南京冬春季霾污染过程的形成特征和来源解析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haze pollution process during winter and spring in Nanjing based on secondary inorganic aerosol

作     者:姚星灿 康汉青 杜亚宁 郭照冰 YAO Xingcan;KANG Hanqing;DU Yaning;GUO Zhaobing

作者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44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210044 

出 版 物:《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年 卷 期:2023年第42卷第12期

页      面:4151-416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2[理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3016,91544228-02,41625006)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项目 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主  题:细颗粒物PM_(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二次转化 来源解析 区域传输. 

摘      要:为研究南京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潜在源区贡献,本文于2015年12月—2016年4月采集PM_(2.5)样品,并测定了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SO_(4)^(2-)、NO_(3)^(-)、NH_(4)^(+)、Cl-、K^(+)、Mg^(2+)、Ca^(2+)、Na^(+))的浓度,运用正定矩阵因子(PMF)源解析探究PM_(2.5)来源,结合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潜在源区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确定了相应组分的潜在污染源区域,并对污染贡献进行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在不同污染水平下,SO_(4)^(2-)、NO_(3)^(-)和NH_(4)^(+)(SNA)均为PM_(2.5)的主要成分,在高相对湿度(RH50%)和低温(T8℃)的条件有利于提高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速率.PMF源解析发现二次转化源的贡献最显著,其次是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和海洋源.SNA的潜在源区分布类似,但的CWT峰值超过24μg·m^(−3),且CWT高值区范围较大,这进一步表明在观测期间汽车尾气排放和燃料燃烧是主要的潜在来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