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Effect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mortalities of ischemic stroke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Beijing:a time series study作者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100070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13
出 版 物:《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44卷第11期
页 面:1802-180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基 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0-1-2041 2022-2G-2049)
摘 要:目的分析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使用北京市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卒中死亡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校正时间长期趋势、星期效应、空气污染物和相对湿度,评价日均气温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的累积效应。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以评价其效应修饰作用。结果2014-2019年北京市因卒中死亡人数共99222例,其中缺血性卒中69327例,出血性卒中24954例,其他未明确分类卒中4941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滞后性。对于缺血性卒中死亡,与卒中死亡风险最小所对应的温度(MMT,10.0℃)相比,极低温(-6.2℃)存在滞后效应,在滞后0~21 d时达到最大效应(RR=1.26,95%CI:1.04~1.51);极高温的效应自滞后0~3 d出现,到滞后0~14 d时累积RR值为2.13(95%CI:1.72~2.62)。对于出血性卒中死亡,极低温对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以MMT(28.0℃)为参照,极低温在滞后0~21 d达到最大效应(RR=2.14,95%CI:1.23~3.70),而极高温作用较为短暂,只在滞后0~3 d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1~1.2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低温和较低温对女性的出血性卒中死亡效应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极高温可增加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结论低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具有滞后性,而对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高温对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较持续,而对出血性卒中影响较短暂。性别和年龄可能会修饰气温对卒中死亡风险影响的效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