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县域交通优势度-自然环境承载-社会经济需求关系评估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port superiority, natur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capacity, and socio‑economic demand of counti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作者机构: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100875
出 版 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23年第33卷第10期
页 面:165-17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201[历史学-历史地理学] 12[管理学] 120203[管理学-旅游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6[历史学] 07[理学] 070502[理学-人文地理学] 0705[理学-地理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供给-承载-需求’视角下青藏高原交通与地域的耦合关系研究”(批准号:42201182)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生态安全保障的地域功能类型与区划”(批准号:2019QZKK0406)
摘 要:交通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构成,在区域发展进程中具有复杂的影响与作用。作为世界典型的大尺度生态环境脆弱区,青藏高原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需在保护与发展的权衡中综合判断。该研究尝试基于多源数据,围绕青藏高原交通设施体系、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开展实证,辨析其中的关系及寻求适应性的优化。结果表明:①交通优势度以西宁的城西区等市辖区为高值核心,沿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形成优势带;西藏形成围绕拉萨的中心-外围结构,限于区位方面的劣势,拥有机场的边远区县也不具备明显的交通优势。②自然环境承载与社会经济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如中西部区县自然环境承载较强但社会经济需求水平低,多数县域自然环境承载得分趋低,而当前社会经济需求较低的县未来出行需求或较快增长。以上趋势值得关注。③交通优势度与自然环境承载、社会经济需求虽整体呈正相关性,但2015年36个、2020年28个县三个维度的得分具有中度以上的结构性差异,交通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有待协调。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交通发展较好、结构性差异不大的县域应关注交通“提质,但也应规避大规模新建交通带来的潜在生态环境胁迫;对于边境等“供不应求的县域应完善高等级交通干线、改善路网衔接、发展通用航空运输来满足居民出行、边境点轴开发及国土凝聚的需求。该研究期望为青藏高原全域及相关县域交通发展与规划布局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等大尺度生态脆弱区的交通与地域相适应、保护与发展相协同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