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杨上旧石器遗址剥片技术与策略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of core reduction at the Yangshang site, Gansu作者机构: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岛266237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出 版 物:《人类学学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3年第42卷第5期
页 面:604-61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0102[历史学-史前考古] 0601[历史学-考古学] 06[历史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202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26000000) 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132311KYSB20190008)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甘肃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核与石片的原料、形态和类型的分析,探讨了石制品所体现的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及其特点,并从原料适应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其技术策略产生的原因。杨上遗址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片采用锤击法;包括普通石核和盘状石核两种剥片模式。由于脉石英原料易碎且破裂方式较难预判,导致剥片的掌控难度大,故而石核多呈现出台面选择的机会性与不确定性,缺少对于台面的修整以及剥片面的固定深入开发。在石片毛坯加工修整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古人可能更倾向于生产大量的石片,并从中选取形态角度合适的边刃直接使用。石核、石片的类型组合以及原料的构成比例从早到晚无明显变化,体现了陇西黄土高原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传承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