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共和盆地干热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成因机制 收藏

共和盆地干热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成因机制

Geodynamic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of hot dry rock in the Gonghe Basin

作     者:张保建 雷玉德 赵振 唐显春 罗银飞 王贵玲 高俊 张代磊 ZHANG Baojian;LEI Yude;ZHAO Zhen;TANG Xianchun;LUO Yinfei;WANG Guiling;GAO Jun;ZHANG Dailei

作者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北京100037 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61 青海省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7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西宁810007 青海九零六工程勘察设计院青海西宁810007 

出 版 物:《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 卷 期:2023年第30卷第5期

页      面:384-40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4[理学-构造地质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9-ZJ-7062) 

主  题:共和盆地 干热岩 综合成因机制 地球动力学 壳幔源通道流 

摘      要:共和盆地干热岩是我国首次钻获的干热岩,围绕其成因机制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前人资料和我们的热物性测试、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探测成果,通过综合研究,阐述了共和盆地干热岩成因机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1)印度与欧亚板块晚碰撞及后碰撞等一系列构造活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和软流圈上涌、热侵等深部动力过程,在高原隆升蓄积的重力势能及其导致的重力浮力、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侧向挤压应力、地幔拖曳力、软流圈热物质上侵热力等综合作用下,壳幔通道流沿岩石圈薄弱层(带)整体自西南向青藏高原东北部和共和盆地东北部流动。(2)板块(地块)缝合带、塑性流变韧性剪切带或高导低速体、深大走滑断裂带及其交汇部位等岩石圈薄弱层(带),是深部热物质自深至浅运移的壳幔通道。(3)深部地质结构的不均一使来自深部的热量在地壳浅部形成不均一性的聚集;岩石圈浅部的地下水活动、沉积/剥蚀作用与深部的岩石圈变形以及岩浆热对流等物质运动方式对热流的扰动;深部热流向热导率高的花岗岩类侧向运移等这些岩石圈热量自深至浅的不均一分配。本文突破了以往单因素和少数控热因素的共和盆地干热岩成因认识,阐明了由源(热源、力源)、通道到储、盖(层)的干热岩综合成因机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