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清代史学的近代误读与校验 收藏

清代史学的近代误读与校验

Study of the Modern Misinterpretations and Modifications of 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n the Qing Dynasty

作     者:谢贵安 XIE Gui-an

作者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出 版 物:《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3年第50卷第5期

页      面:74-83,170,F000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史学与近代学术转型研究”(16JJD770037)。 

主  题:清代史学 中西史学交流 近代转型 误读 校验 

摘      要:作为与近代(晚清民国)在时段上最为毗邻的清代史学,在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被频繁地拿来与传入中国的西方史学概念和现象进行类比和对接,难免造成了文化涵化中的“误读现象。如新民本思想被误读为欧洲启蒙思想(特别是社会契约论),乾嘉考据学被误读为以兰克为代表的科学实证主义,则是当时学界的普遍认识,属于普遍性误读;而如王夫之“生计自由观被误读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章学诚史学理论被误读为唯物论这样的认知,只属于个别民国学者的特殊理解,属于差异性误读。如果说差异性的误读只是属于学者个人的特殊理解的话,那么普遍性的误读则是一个时代学界的共识,常常形成学术思潮和社会浪潮。误读的产生是因为清代史学与西方史学之间存在着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的相似性。“误读在交流初期,客观上推动了中西史学的交流,促进学术和社会的近代转型,但在后期则造成中西史学深入交流和国人精准理解西方史学的障碍,于是对误读的校验随之展开。近代中西史学的交流,正是在这种误读—校验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