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个人信息:从财产属性到公共利益属性——基于信息产权制度构成理... 收藏

个人信息:从财产属性到公共利益属性——基于信息产权制度构成理论的比较研究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property attributes to public interest attributes: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osition of information property rights

作     者:张继红 吴祖豪 ZHANG Jihong;WU Zuhao

作者机构: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201701 

出 版 物:《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23年第35卷第4期

页      面:88-99页

学科分类:0301[法学-法学] 03[法学] 030107[法学-经济法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企业数据合规义务研究(21BFX094)。 

主  题:个人信息财产化 财产属性 公共利益属性 公共人格属性 正义原则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不断凸显,在个人信息人格权基础上明确个人信息财产属性并以此确立个人信息财产制度的观点层出不穷。然而,个人信息具有不同于知识产权客体的特殊属性,劳动财产理论、人格权财产理论以及经济激励理论等信息产权构成理论并不能成为构建个人信息财产制度的基础。产权制度注重个体支配而淡化了个人信息的公共利益属性,不仅难以激发企业的内在驱动力,还限制了信息主体人格自由发展,并由此催生新型不平等关系。个人信息保护应侧重于公共利益考量,涵盖“公共人格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两部分,前者为人格属性的升华,后者则为财产属性的本质。公共利益属性内涵下的个人信息保护应以正义原则为指引配置权益,回归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正义价值。一方面,法律应当在信息主体人格权益优位保护的前提下确保信息企业无偿且平等地获取个人信息,事前个人信息保护可类比环境治理,以技术规范信息处理方式;另一方面,为修复公众对数字环境之信任,个人信息事后司法救济应采取民主途径,并将信息处理者的制造权益风险与其举证责任相关联。群体性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与信息处理者的信息利用二者并非处于对立面,个人信息的公共利益属性也表明,双方可据之促成共善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