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收藏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new 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 in 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作     者:欧阳北平 马向阳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Ouyang Beiping;Ma Xiangyang;Luo Chunshan;Zou Xiaobao;Lu Tingsheng;Chen Qiling

作者机构: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省贵阳市550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广东省广州市510010 

出 版 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年 卷 期:2024年第28卷第12期

页      面:1837-1841页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207[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医学-临床医学]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15[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0836[工学-生物工程] 10[医学] 

主  题:钉尾横连 后路 寰枢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 

摘      要: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