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利用3D打印技术体外模拟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 收藏

利用3D打印技术体外模拟微导管塑形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in vitro simulation of microcatheter shaping us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作     者:李建东 伍雪晴 崔艳峰 徐浩 高志康 沙俊诚 LI Jiandong;WU Xueqing;CUI Yanfeng;XU Hao;GAO Zhikang;SHA Juncheng

作者机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江苏徐州221006 

出 版 物:《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32卷第6期

页      面:527-532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主  题:3D打印 颅内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摘      要: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经脑动脉造影术提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试验组术者利用3D-DSA数据制作动脉瘤模型,通过术前模拟,术中辅助微导管塑形。对照组术者通过术中观察3D-DSA图像,凭借临床经验塑形微导管。比较两组术中微导管体外反复塑形的次数、微导管末次塑形后从指引导管至到达动脉瘤腔的时间、首次塑形微导管后微导管抵达动脉瘤腔的成功率、术中单根微导管塑形综合评分以及术后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试验组微导管体外反复塑形的次数为(1.30±0.47)次,微导管末次塑形后从指引导管至到达动脉瘤腔的时间为35.00(20.00,67.50)s,首次塑形微导管后微导管抵达动脉瘤腔的成功率为70%(14/20),术中微导管塑形综合评分为(3.15±0.99)分。对照组微导管体外反复塑形的次数为(1.75±0.64)次,微导管末次塑形后从指引导管至到达动脉瘤腔的时间为82.50(46.25,108.75)s,首次塑形微导管后微导管抵达动脉瘤腔的成功率为35%(7/20),术中微导管塑形综合评分为(2.25±1.2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微导管塑形方式,3D打印技术辅助微导管塑形可减少术中微导管反复塑形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微导管抵达动脉瘤腔的成功率和微导管塑形的精确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