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早三叠世砂页岩型铜矿床沉积环境、成矿模式及对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的补充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Early Triassic sandstoneshale-hosted copper deposits in southern Sichuan and its supplement to Emeishan mantle plume metallogenic system作者机构:四川省第七地质大队四川乐山614000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张金元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四川乐山614000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5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出 版 物:《矿床地质》 (Mineral Deposits)
年 卷 期:2023年第42卷第3期
页 面:598-61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省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目(编号:DZ202002)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张金元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科技项目(编号:207队科-2022-2号)资助
主 题:地质学 砂页岩型铜矿 峨眉山地幔柱 成矿模式 沉积环境 岩石地球化学 飞仙关组 沐川
摘 要:峨眉山地幔柱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对峨眉山地幔柱的成矿效应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但对提供成矿物源的矿床类型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砂页岩型铜矿的研究极少,砂页岩型铜矿稳定分布在沐川西部及西南部的飞仙关组底部,以往开展了大量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但其成矿物质来源还有较大争议。为厘清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富集规律、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物源、富集规律、沉积环境,建立了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沐川地区砂页岩型铜矿体产出于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底部的一套灰绿色细碎屑岩中,主要矿石类型有粉砂质条带黏土岩型铜矿、泥质条带粉砂岩型铜矿、粉砂岩型铜矿和细砂岩型铜矿,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为主;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的沉积相属于有障壁型海岸相潮坪亚相,可识别出潮上泥坪微相、潮间混合坪微相、潮下砂坪微相和潮渠微相4种微相,Cu元素主要富集于粉砂质条带黏土岩和泥质条带粉砂岩等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潮间混合坪微相中,铜的富集严格受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相的控制;Cu元素主要来源于峨眉山高钛玄武岩,西部的康滇古陆是主要的物源区;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砂页岩型铜矿属同生沉积型矿床,其成矿模式可分为峨眉山玄武岩喷溢(矿源层形成)阶段、风化剥蚀搬运阶段、沉积富集阶段和成岩保存阶段。上述成果,对西南地区进一步实现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和补充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