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南海大气颗粒物数浓度(N_(CN))与云凝结核数浓度(N_(... 收藏

南海大气颗粒物数浓度(N_(CN))与云凝结核数浓度(N_(CCN))分布特征及不同来源颗粒物活化特性分析

Variations in N_(CN)and N_(CCN)and the Activation Properties of Aerosol Particl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作     者:宫君琳 姚小红 Gong Junlin;Yao Xiaohong

作者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237 

出 版 物:《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年 卷 期:2023年第53卷第8期

页      面:16-2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83001[工学-环境科学] 08[工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6086)资助。 

主  题:大气颗粒物 云凝结核 粒径分布 颗粒物来源 新粒子生成 

摘      要:本研究于2020年9月,在中国南海进行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PNSDs)与云凝结核数浓度(N_(CCN))观测,并在剔除船舶自身排放的污染信号数据后进行了颗粒物数浓度(N_(CN))、吸湿性参数(κ)与活化率(AR)计算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南海海域N_(CN)范围为(0.78~34)×10^(3)cm^(-3),计算均值为(4.1±4.0)×10^(3)cm^(-3),与未受到明显陆源颗粒物传输影响时段下的清洁海洋背景数浓度值相比高约一个数量级。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分析发现,南海秋季颗粒物受陆源与海洋源的共同影响,当受陆源影响为主时,气溶胶颗粒物主要来自亚欧大陆与菲律宾群岛,对应来源下的N_(CN)均值分别为(2.7±0.68)×10^(3)cm^(-3)与(8.3±4.9)×10^(3)cm^(-3),在过饱和度(SS)为0.4%下,N_(CCN)(N_(CCN0.4))均值分别为(1.5±1.3)×10^(3)cm^(-3)与(0.88±0.61)×10^(3)cm^(-3),由于菲律宾群岛的颗粒物老化程度低,导致对应SS=0.4%过饱和度下活化率(AR_(0.4))为15%,明显低于亚欧大陆气团(20%)。海洋源颗粒物数浓度为(2.2±0.65)×10^(3)cm^(-3),N_(CCN0.4)为(0.48±0.20)×10^(3)cm^(-3),且N_(CN)和N_(CCN)随风速的增加均略有升高,但AR值基本不变。亚欧大陆源与海洋源颗粒物粒径分布呈现明显的Aitken模态与积聚模态双峰分布特征,但来自菲律宾群岛的颗粒物整体呈现较高浓度水平,并主要集中分布在Aitken模态,积聚模态颗粒物不明显。在9月17与18日观测到两次由气溶胶核模态开始持续数小时的新粒子生成事件(NPF),N_(CN)相比观测期间均值增加了近一倍。由于17与18日颗粒物模态分布存在差异,17日可活化颗粒物数浓度以及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较多,导致17日活化形成的N_(CCN)与κ值和18日相比存在差异性。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南海大气颗粒物与云凝结核(CCN)观测数据的分析,为研究不同海洋环境特征下颗粒物对活化形成CCN的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