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论知识生产“举国体制”的兴起——国家、竞争与“计划科学”的演... 收藏

论知识生产“举国体制”的兴起——国家、竞争与“计划科学”的演生

On the Rise of"Nationwide Mobilization-System"——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odern China's Knowledge Production System

作     者:刘超 代玉 LIU Chao;DAI Yu

作者机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50 

出 版 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年 卷 期:2023年第44卷第3期

页      面:11-23,3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12[理学-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 

基  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建国初党中央创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智慧研究”(BOA18004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级视野下的‘调干生’研究(1949-1965)”(18CZS039) 202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主  题:知识生产 计划科学 大科学体制 学术独立 知识国家化 社会工程 

摘      要:知识系统是复杂社会系统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知识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双重约束。民初,随着新式知识体系的持续引入和新式学术机构的陆续涌现,中国的知识系统也开始实质性的现代转型,个体化的知识生产日渐逊位于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制度化科研成为许多名校的普遍特征。由于一战期间军事需求等因素的推动,团队化研究在主要先进国家迅速成为常态,知识国家化成为世界性潮流。1931年起,由于苏联因素影响,“计划科学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新议题。尽管各方人士对此进行了激烈争议,但大科学体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常态。中国迅速跟进,中研院堪称范例。中国从1942年开始出现多次计划科学的构想,在随后原子能研究中有初步尝试。这些构想在1954年开始的重点大学建设及1956年启动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成为现实,并彰显了巨大效应。这一进程浓缩着中国知识生产系统的跃迁,也折射着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深刻变革,并对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