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马氏副渤海鸟(鸟翼类:反鸟类)新标本对鸟类头骨早期演化的意义 收藏

马氏副渤海鸟(鸟翼类:反鸟类)新标本对鸟类头骨早期演化的意义

A new specimen of Parabohaiornis martini(Avialae:Enantiornithes)sheds light on early avian skull evolution

作     者:王敏 WANG Min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出 版 物:《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Vertebrata Palasiatica)

年 卷 期:2023年第61卷第2期

页      面:90-10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3[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7[理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批准号:42225201)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十年择优项目(编号:ZDBS-LY-DQC002)和腾讯科学探索奖资助。 

主  题:反鸟类 鸟翼类 渤海鸟科 头骨 头骨可动性 

摘      要:反鸟类是目前已知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中生代鸟类类群,已有超过60个反鸟类物种在近乎所有的大洲相继被发现,其存续时间贯穿整个白垩纪。多数反鸟类以及其他早期鸟翼类的化石材料多以二维平面的形式保存,而且鸟翼类头骨的骨骼大都轻薄而不易保存为化石,这些因素对研究早期鸟类头骨的形态学特征造成很大困难。早期鸟翼类头骨化石的稀缺极大地限制了关于恐龙相对笨重和非可动性的头骨与鸟类质轻而具有可动性的头骨之间如何演化的研究。报道了一件反鸟类渤海鸟科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的新标本,并对其头骨形态进行了三维复原。研究结果显示副渤海鸟保留了原始的非鸟类恐龙所具有的颞区和腭区结构,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头骨区域在演化上相对保守,以及多数鸟翼类原始类群仍然保留了非可动性头骨这一最近提出的假说。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