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板片俯冲过程中Co、Ni的分布及迁移特征——以西南天山为例 收藏

板片俯冲过程中Co、Ni的分布及迁移特征——以西南天山为例

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 of Co and Ni during slab subduction: Acase study of Southwest Tianshan

作     者:闫立志 苏本勋 王静 李文君 李继磊 YAN LiZhi;SU BenXun;WANG Jing;LI WenJun;LI JiLei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出 版 物:《岩石学报》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3年第39卷第4期

页      面:1203-121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02[理学-地球化学] 0709[理学-地质学] 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7[理学]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9035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22011、41972060)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联合资助。 

主  题:俯冲带 西南天山 变质基性岩   元素迁移 

摘      要:在板片俯冲过程中,基性洋壳、下伏蛇纹石化岩石圈地幔和覆盖在俯冲洋壳上的大洋沉积物在不同深度会依次发生板片脱水作用和沉积物熔融,形成的俯冲带熔/流体可携带某些元素交代地幔楔,进而通过弧岩浆作用返回地壳。同时,俯冲板片内不同组分之间也会发生化学成分的迁移和交换,并最终进入深部地幔,造成地幔不均一性和不同程度壳幔相互作用。本文报道了我国西南天山典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蛇纹岩、辉石岩、绿片岩、蓝片岩和榴辉岩内各矿物相的主量元素及Cu、Co、Ni含量数据。结果表明,除辉石岩中透辉石的Cu含量较高(1.26×10^(-6)~76.9×10^(-6))外,其它硅酸盐矿物的Cu含量均在1.0×10^(-6)~10.0×10^(-6)左右;而Co和Ni在不同岩性及不同矿物之间显示较大的含量差异:蛇纹岩中蛇纹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22.6×10^(-6)~49.6×10^(-6)和482×10^(-6)~1097×10^(-6),榴辉岩中绿辉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6.0×10^(-6)~66.2×10^(-6)和21.6×10^(-6)~506×10^(-6),辉石岩中透辉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20.8×10^(-6)~289×10^(-6)和69.5×10^(-6)~351×10^(-6),蓝片岩中蓝闪石的Co和Ni含量分别为9.0×10^(-6)~94.3×10^(-6)和75.5×10^(-6)~495×10^(-6)。绿片岩、蓝片岩和榴辉岩中均含石榴子石,Co、Ni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10^(-6)~134×10^(-6)和7.7×10^(-6)~26.9×10^(-6)。相较于绿片岩,蓝片岩和榴辉岩中石榴子石的Co、Ni含量较高。矿物成分剖面分析表明,蓝片岩和榴辉岩的石榴子石中由核至边Co含量明显增加,而Ni含量无太大变化。这些矿物中Cu、Co和Ni的分布特征揭示,随着板片持续俯冲深度的增加,变质作用程度从绿片岩至榴辉岩,硅酸盐矿物中Cu含量几乎不发生变化,而Co和Ni的含量显示升高的趋势,这可能与蛇纹岩和辉石岩的参与程度有关,也显示Co具有较强的熔流体活动性和可迁移性。三种元素的迁移特征和变化规律表明俯冲板片对产于俯冲带的富Cu矿床中金属Cu的贡献可能主要来自于其中的硫化物而非硅酸盐矿物,残余板片中硅酸盐矿物的熔融可能对俯冲结束后形成的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提供Ni和Co元素的贡献。结合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所揭示的俯冲熔/流体的还原性特征,上述推论可为解释中亚造山带南缘古生代斑岩铜矿,尤其是还原性斑岩铜矿的发现,并对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成矿特征提供重要制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