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塞罕坝地区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 收藏

塞罕坝地区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in the Saihanba area

作     者:韩阳媚 王锦 于世涛 程顺 李玉灵 HAN Yangmei;WANG Jin;YU Shitao;CHENG Shun;LI Yuling

作者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071000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保定071000 塞罕坝机械林场围场068450 

出 版 物:《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 卷 期:2023年第37卷第5期

页      面:112-12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专项(222104F009)资助 

主  题: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 重要廊道 生态网络 

摘      要:文中以塞罕坝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提取出对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区,并从中筛选出对维持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的15个斑块作为研究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有利于物种迁移与扩散的潜在廊道,并结合重力模型对潜在廊道进行分级从而构建形成生态网络,在对生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塞罕坝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源地面积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源地分布较为均匀,但内部连通性不强,景观呈现破碎化。2)基于MCR模型提取了潜在生态廊道105条,其中重要廊道44条,主要分布于三道河口和阴河林区内。3)将生态源地与结构性廊道相连接形成了一个闭合生态网络,中部千层板林区和西部三道河口林区网络结构较为复杂,稳定性强,生境状况更好,北部和南部地区结构简单且与其他区域连通性较差。4)结合塞罕坝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保护生态源地,划定源地保护红线,拓宽廊道宽度等生态网络优化策略。旨在为高原山地过渡带或特殊地理单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融入大尺度范围的生态网络提供一些方法与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