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文化之路:从精致文化到高雅文化,从流行文化到大众文化 收藏

文化之路:从精致文化到高雅文化,从流行文化到大众文化

作     者:[匈牙利]乔治·马尔库什 付玉竹(译) Gy rgy Markus

作者机构:悉尼大学哲学系悉尼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93 

出 版 物:《学习与探索》 (Study & Exploration)

年 卷 期:2023年第3期

页      面:146-15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世纪东欧左翼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启示研究”(20BZX009)。 

主  题:精致文化 流行文化 高雅文化 大众文化 流行科学 

摘      要: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一方面,最初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精英们“精致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欣赏和创作音乐、阅读文学作品、委托制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通常指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劳动者们集体表演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被排除在精致文化之外,而且被认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社会愿景。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高雅文化所取代:即那些宣称体现人类普遍意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残余共存。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在20世纪之交出现,它声称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能理解并真正产生兴趣。在经济方面,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文化竞争。因为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但却可能共存的接受态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种差别进行描述并对这一明确概念图式却似乎特殊的问题进行讨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