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 收藏

基于社会网络的我国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过程研究

Study on the embodied carbon's flow process in China's industrial system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

作     者:钟诗雨 张晓敏 黄哲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ZHONG Shiyu;ZHANG Xiaomin;HUANG Zhe;WU Jia;WU Na;FENG Qiang;FU Zeqiang

作者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包头市生态环境技术保障中心 

出 版 物:《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13卷第2期

页      面:857-866页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4201)。 

主  题:隐含碳 产业系统 投入产出模型 社会网络 

摘      要:隐含碳是产品和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之和。研究隐含碳在产业系统中的流动特征及不同产业部门在碳排放关系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碳减排责任分解、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碳溯源机制建立及碳减排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产业部门隐含碳流动量,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网络,并分析产业部门间的隐含碳流动关系特征、核心部门及聚类特征。结果显示:1)生产过程中的隐含碳流动量约占直接碳排放总量的85.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分别在隐含碳流入、流出及滞留占比中占据领先。2)产业部门间已形成隐含碳流动网络,部门间联系紧密,一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变动会带动全产业系统的变化。3)化学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网络中的核心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控制影响力较强;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业与其他部门的隐含碳传输路径较短,具有较高的隐含碳流动效率。4)产业部门间存在明显聚类特征,以化学产品制造业为核心的调节者和以石油炼焦产品及核燃料加工业为核心的直接碳排放提供者,起到平衡全产业系统隐含碳流动的作用;以建筑业、其他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接收者;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核心的产业部门是隐含碳的供应者。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