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连通性-潜力”的南昌市生态韧性评估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Nanchang based on“risk-connectivity-potential”作者机构: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13 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南昌330013 东华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13
出 版 物:《应用生态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34卷第3期
页 面:733-74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DLLJ202207)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研究中心项目(JXST2103)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DHYC-202124)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32) 江西省社科基金“十四五”(2021年)地区项目(21DQ44)
主 题:生态韧性 “风险-连通性-潜力”模型 时空特征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生态用地不断缩减,城市生态系统出现了各种风险和退化现象,故对城市生态韧性进行评估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景观地类变化视角出发,通过“风险-连通性-潜力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核密度评估等方法对南昌市2005—2020年生态韧性水平进行评估,并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0年,研究区风险、连通性和潜力各子系统空间格局稳定,但差异显著,其中,生态风险呈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征,连通性和生态潜力的空间分布则与生态风险相反,呈中部低、东西两端高的格局。南昌市生态韧性整体水平不高,以中、较低韧性水平为主体,低等级持续增长,高值水平区域逐渐减少。生态韧性的“高-高集聚类型不断减小,“低-低集聚类型逐步增加。核密度评估表明,南昌市整体韧性水平变化不大,空间差异明显。应根据南昌市不同区域的生态韧性水平特征,结合城市规划布局调整不同景观类型的数量与分布,改变不同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连通性和集聚性,实现区域整体生态韧性水平的优化提升。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