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培养基对大熊猫肠道微生物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Effects of Five Culture Media on the Production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by Gut Microbes of Giant Pandas作者机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5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610081 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81
出 版 物:《四川动物》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42卷第1期
页 面:85-90页
学科分类:0907[农学-林学] 090705[农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9[农学]
基 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自立课题项目(CPB2016-02,2020CPB-B13,2021CPB-B10)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项目(2017-11)
主 题:大熊猫 肠道微生物 短链脂肪酸 气相色谱 益生菌培养基
摘 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肠道微生物十分复杂,其菌群结构直接关系到大熊猫的健康。本文采用5种商业化益生菌培养基(GYP、LBS、M17、SL和TJA)培养大熊猫粪便样品菌悬液24 h,用气相色谱法测定7种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结果表明,SL和LBS中的SCFA含量最高,浓度分别达到16.410μg·mL-1和15.650μg·mL-1,其中乙酸占总含量的97%,而其他6种甚微,说明这2种培养基对产乙酸肠道菌有较强的富集作用。M17中的SCFA总含量虽然不高(2.410μg·mL-1),但可以检测到7种SCFA,正丁酸最高(1.230μg·mL-1),约占总含量的51%,丙酸和正己酸含量也占10%以上,说明M17培养基可以富集大熊猫肠道中较多种类的产酸菌。研究结果为大熊猫肠道益生菌的富集培养和分离筛选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