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关键技术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收藏

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关键技术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Study on the key technolog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y nasal mound and inferior turbinate cutting therapy

作     者:谢艳 张勤修 蒋路云 刘洋 吴濛潇 Xie Yan;Zhang Qinxiu;Jiang Luyun;Liu Yang;Wu Mengxiao

作者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成都61007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2 

出 版 物:《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3年第48卷第1期

页      面:48-53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3[医学-耳鼻咽喉科学] 10[医学] 

基  金: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资助项目(编号:2018SZ0400) 四川省医学会医学科研课题资助项目(编号:S17022) 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学科人才科研提升计划资助项目(编号:QNXZ2019038) 

主  题:鼻丘、下鼻甲割治法 变应性鼻炎 割治部位 割治深度 鼻腔黏膜炎症 

摘      要:目的:探究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关键技术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3月2日至2020年5月30日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接受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的85例A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3例,年龄(35.74±10.24)岁。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不同割治部位、割治方向、割治深度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的疗效。进一步采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含量,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用Western blot、qPCR检测治疗前后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量。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丘联合下鼻甲割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鼻丘割治和单纯下鼻甲割治(P0.05)。鼻丘割治的3个方向疗效没有差异。下鼻甲割治深度达骨质层,明显优于黏膜和黏膜下;ELISA实验表明治疗后的AR患者IFN-γ(t=6.069,P0.001)含量明显上升,IgE(t=6.954,P0.001)和IL-4(t=12.060,P0.001)含量明显下降。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表明治疗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肥大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Western blot实验表明AR患者治疗后的CGRP(t=11.130,P=0.008)和SP(t=11.930,P=0.007)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qPCR实验表明AR患者治疗后的CGRP(t=11.640,P=0.007)和SP(t=7.104,P=0.00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结论:割治部位和割治深度是鼻丘、下鼻甲割治法的关键技术参数,该割治法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降低CGRP和SP表达。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