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妙善公主”模式的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探讨 收藏

“妙善公主”模式的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探讨

“Avalokitesvara belief”in the Context of“Sinicization of Buddhism”——Discussion on the“Sinicization”of“Avalokitesvara Belief”in the Model of“Princess Miaoshan”

作     者:黄夏年 Huang Xianian

作者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出 版 物:《普陀学刊》 

年 卷 期:2023年第1期

页      面:76-93,299-300页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主  题:观音信仰 妙善公主 佛教中国化 《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 

摘      要:中国佛教要在现代期内平稳发展,必须要在“佛教中国化和“观音信仰这两个基本维度下功夫。进入中国的宗教必须能够保证与当地的宗教或文化进行对接,或相互发生影响,从而促进两个异质的宗教与文化发生强烈的互动,同时又在一个内体中共同成长,也不排除最后形成一种特质的宗教与文化。对“妙善公主类的观音信仰,应看到它的背后存在的民间信仰主因,这是中国佛教徒创作的,是地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结合之后而出现的结果。隋唐之前的观音信仰主要分布在以黄河与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宋代以后观音信仰的地方化元素则呈现全面开花的势态。观音信仰证明,中国佛教界始终自觉地走在中国化的道路上,尽可能将外来信仰改进为民族性信仰,完成“在地化转换。印度传来的“妙善公主之观音信仰母本《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部分元素被当地中国佛教界接受,创造新的“妙善公主观音故事,再经过历代佛教徒不断地增衍,故事内容日益丰满,并且不断地扩编,最后成型变成中国佛教界自己的故事。观音信仰“在地化表现,得到当地文化认可,受到当地文化尊重,影响了当地文化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点的“佛教中国化现象。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