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生/炒白芥子贴膏穴位贴敷大鼠后主要有效成分透皮率及皮肤结构情... 收藏

生/炒白芥子贴膏穴位贴敷大鼠后主要有效成分透皮率及皮肤结构情况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Transdermal Rate and Skin Structure of Rats with Raw/Fried White Mustard Paste

作     者:金禹彤 吴凌韬 陈姗 宣丽华 JIN Yutong;WU Lingtao;CHEN Shan

作者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 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 

出 版 物:《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2年第46卷第11期

页      面:1171-1180页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12[医学-针灸推拿学] 10[医学] 

基  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2014C0304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04454)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21ZQ035)。 

主  题:白芥子 穴位贴敷 有效成分 透皮 皮肤结构 芥子碱硫氰酸盐 

摘      要:[目的]研究白芥子贴膏主要有效成分,以及生/炒白芥子贴膏穴位贴敷后白芥子主要有效成分的透皮率和贴敷部位皮肤结构的改变。[方法]建立白芥子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探索白芥子贴膏中主要有效透皮成分。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A、B、C、D、E、F、G、H和I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分别贴敷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位,B、D、F、H组用生白芥子贴膏贴敷,C、E、G、I组用炒白芥子贴膏贴敷,各组分别贴敷2 h后取下膏药,B、C组即刻,D、E组2 h后,F、G组4 h后,H、I组22 h后分别处死大鼠,并剪下贴敷处皮肤样品。以质液联用系统(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左侧穴位皮肤样本中主要有效成分的浓度,并计算透皮率;右侧穴位皮肤使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以观察皮肤结构变化。[结果]各时点(0.5、1、2、4、8、12、24 h)白芥子贴膏均能透过皮肤,而且峰形稳定,峰面积最大的有效成分为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ST)。生白芥子贴膏组(B、D、F组)贴敷处ST透皮率均显著高于同时点炒白芥子贴膏组(C、E、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F、H组ST透皮率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肺俞、脾俞与肾俞穴位间比较,ST透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贴敷后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结构较A组疏松,生白芥子贴膏组(B、D、F组)较炒白芥子贴膏组(C、E、G组)疏松更加明显,其中以生/炒白芥子贴膏2 h组(B、C组)皮肤结构松散最明显,4 h(D、E组)皮肤开始逐渐恢复,22 h(H、I组)皮肤结构较整齐。[结论]白芥子贴膏主要有效成分为ST,生白芥子贴膏药物有效成分ST的透皮率高于炒白芥子贴膏,并且贴敷处皮肤角质层结构更加疏松,更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及临床疗效的提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