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不同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早期脑部血流量的比较 收藏

不同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大鼠早期脑部血流量的比较

Comparison of early cerebral blood flow in rats with different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odels

作     者:郝广志 邹正 王振 董玉书 Hao Guangzhi;Zou Zheng;Wang Zhen;Dong Yushu

作者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沈阳110016 

出 版 物:《神经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anatomy)

年 卷 期:2022年第38卷第6期

页      面:695-69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1481) 

主  题:蛛网膜下腔出血 颈动脉穿刺 小脑延髓池 血管痉挛 大鼠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部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颈动脉血管穿孔(EVP)、单次自体动脉血注射(SI)和双次自体动脉血注射(DI)三种方法制备大鼠SAH模型,颅内压(ICP)检测仪检测大鼠ICP,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局部血流量(rCBF),HE染色检测基底动脉痉挛,并比较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EVP组大鼠ICP高于SI组和DI组,同时DI组ICP高于SI组。EVP组大鼠rCBF小于SI组和DI组。EVP组大鼠基底动脉痉挛严重程度大于DI组和SI组,同时,DI组大鼠基底动脉痉挛程度大于SI组。此外,EVP组大鼠死亡率高于DI组和SI组。结论:EVP模型大鼠脑部血流量严重减少,更适合于研究SAH早期脑血流变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